科普——關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那些事
為什么要減污降碳協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生態環境多目標治理要求進一步凸顯。
從排放機理上來說,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過程,以及排放時空一致性的特征,化石能源消費、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居民生活等均是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這意味著減污和降碳具有一致的控制對象,因此,兩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協同推進。
面對環境質量改善與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壓力與迫切需求,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重要文件之一,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行系統謀劃,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機制,為2030年前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動指引。近來,各省市(如江西省、江蘇省、吉林省、河北省等)均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發布符合本省市現狀和需求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怎樣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方案》錨定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統籌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在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整體性的基礎上,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提升減污降碳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方案》從加強源頭防控、突出重點領域、優化環境治理、開展模式創新、強化支撐保障、加強組織實施6個維度提出了減污降碳的路徑。其中在優化環境治理和開展模式創新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
- 加大NOx、VOCs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
- 探索開展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提升工程;
- VOCS等大氣污染物治理優先采用源頭替代措施;
- 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
- 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 。
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
- 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 構建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
- 建設資源能源標桿再生水廠;
- 優化工藝流程,推進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
- 推廣污水處理廠污泥沼氣熱電聯產及水源熱泵等技術;
- 污水處理廠推廣建設太陽能發電設施;
- 開展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碳排放測算;
- 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
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協同控制
- 合理規劃污染地塊土地用途;
- 鼓勵綠色低碳修復,注重節能降耗;
- 推動嚴格管控類受污染耕地植樹造林增匯;
- 研究利用廢棄礦山、污染地塊等因地制宜建設風光發電項目。
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同控制
- 強化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加強“無廢城市”建設;
- 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60%;
- 推動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
- 加強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 減少有機垃圾填埋,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惡臭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
開展減污降碳協同評價
-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 構建減污降碳協同指數。
開展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 在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加強降碳協同增效;
- 創新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
- 開展城市減污降碳試點示范行動。
開展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 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園區建設;
- 鼓勵各類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 促進園區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
開展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 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減污降碳試點工作;
- 支持企業進一步探索深度減污降碳路徑,打造“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
強化基礎能力
- 構建減污降碳融合清單;
- 碳排放監測評估;
- 建立減污降碳智慧管理平臺。
瀧濤環境在污染源解析、雙碳路徑研究、協同減排等領域有過相關研究,未來也將利用自身經驗和優勢繼續進行減污降碳路徑、行業協同減排“一行一策”等的研究工作。